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生动的记录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。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青年习近平知青生活中的苦,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,但是更为感染和激励我的,是青年习近平的吃苦精神和面对困难时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选择。
那是一个全国普遍贫瘠的年代,在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,在自然环境严酷的穷乡僻壤,当时的梁家河和中国千万个山村一样,土地贫瘠、缺衣少吃,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辛辛苦苦一年,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,每天吃的是野菜团子、黑米糊糊、玉米糁子这些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。当吃饱肚子成为生活的首要诉求的时候,日常生活条件的艰苦情况可想而知。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:“那时,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。”
一个本来可以在亲人面前承欢的少年,一下子从中国的首都来到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,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,心理上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。但当时的习近平很快融入乡亲,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,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,闯过了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,成了梁家河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。开荒、种地、铡草、放羊、拉煤、打坝、挑粪,他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,从来不惜力,从来不“撒尖儿”。
一位村民回忆打淤地坝时的一个细节: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,连手套都没有,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,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,一天的功夫,青年习近平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,第二天再干活,水泡就磨破了,开始流血。但不管多疼多苦,他都一直拼命干。关键在于,这样的苦活累活,他一干就是七年,连村里的乡亲都感叹:“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!”
世间万物总是充满着辩证法。苦,会使一些人消弭意志、选择回避,丧失抗争和奋斗的勇气。苦,同样也会使一个勇敢者昂起头颅,激发出他的潜能和斗志。青年习近平选择的,就是面对现实之苦,就是与乡亲们苦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就是敢于吃苦、乐于吃苦、善于吃苦,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。他后来说:“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,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,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。”是的,他没有被困难吓倒,而是尽自己所能,带领乡亲们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,为大家伙争取美好生活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生活总是给勇敢者丰厚的回报。一个人经历的艰难困苦,会成为他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,后来遇到什么困难,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,现在干嘛不干?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。”实践证明,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,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,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;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砺,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、应对自如。回过头看,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,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、坚毅刚强的性格,铸造了他自强不息、志存高远的情怀,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,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,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。
时下,很多青年干部自觉到基层艰苦地区砥砺品质、锤炼作风、增长才干。基层条件艰苦,青年干部下基层不仅要做好吃苦的准备,更是要思考如何吃苦才能“吃”得有收获、“吃”得有价值、“吃”得有成就。
要有敢于吃苦的心态。敢于吃苦就要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,敢于挑战困难,敢于在逆境中超越自己。只有具备这种心态,青年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才能苦中作乐;只有具备这种品格,青年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方能抓住困难背后稍纵即逝的机遇;只有具备这种自信,青年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才能不被一时的风雨击败,最终看见绚丽的彩虹。
要有勇于吃苦的心志。勇于吃苦就得自我的磨砺,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”。苦其心志是青年干部立人成事之根本,基层广阔的天地则给我们提供机会来磨砺自己的心性,锻炼自己的品行,锤炼自己的人格,纯洁自己的党性。青年干部在基层只有勇于吃苦,主动吃苦,不怕吃苦,才能迅速把握住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,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。
要有善于吃苦的所获。年轻干部在基层吃苦要有所收获,得用目标来指引行动,才不会感觉到迷茫,就不会盲目吃苦,更不会缺乏收获。要有针对性的吃苦,准确分析自己,针对自己的不足来进行培固提升,从最需要的方面入手,逐层深入,切忌“胡子眉毛一把抓”。要有前瞻性的吃苦,要着眼实际,立足长远,“吃”出终生不会过时的资本,力争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。(省编办 李慧金)